媒体报道1 MEDIA INFORMATION 返回>>

北京现代音乐节听箭丽打击乐团音乐会有感

作者 : jianli    时间:2004-07-11 23:08:00

 槌下的“寂”“动”“情”“趣”—北京现代音乐节听箭丽打击乐团音乐会有感

        打击乐是一个集合式的专业名词,它的包罗万象可说是音乐之中的一个典型现今的打击乐已发展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凡是能够敲击发声的物体都可归纳到打击乐的演奏范畴中。
 
        2002年,我在第十三届澳门艺术节上观看了一个以色列现代打击乐团的表演。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他们高超的演技,还有那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演奏形式。乐团的演奏家除了使用各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外,还将垃圾箱、汽油桶、锅碗瓢勺和各种棍棒都派上了用场,甚至连演员身体的摩擦声、拍击声和脚步声都当成了表现音乐的工具,实在令我大开眼界。我由此认识到,打击乐是一种音响丰富、种类繁多、表现力生动的音乐演奏类型,它那与自然最为贴近的音响和节奏,能够使人在瞬间得到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体验,特别是与现代音乐创作相结合时,就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形式优势和奇妙的声音魅力。
 
        在5月底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2004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北京箭丽打击乐团演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打击乐音乐会,演奏了多位中国优秀作曲家的现代打击乐新作。听了这场音乐会后,我个人所得到的震惊与感想一点都不逊于当年听以色列现代打击乐团的演奏。可以说,箭丽打击乐团的演奏技术是一流的,而在对打击乐艺术发展的理念认识及对现代打击乐作品的演奏功力上,他们也都具有着相当超前的意识和扎实的水平。
 
        5 月31日下午2时,中央音乐学院新楼演奏厅内座无虚席,连室内过道的步行阶梯上都坐满了前来观看的人们。第一个曲目开始前,舞台中央摆放了两组打击乐器,而演奏厅观众席的两个后角也摆放了两组打击乐器。我浏览了一下节目单,第一个作品是贾国平为琵琶与四位打击乐而作的《碎影》,看来这四位打击乐手是要从四个不同位置发出声响,并与舞台中央的琵琶相配合而奏出立体化的音乐。果不其然,音乐开始后,四组打击乐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托衬着舞台中央的独奏琵琶,给人们带来了相当新奇的音响效果。《碎影》是一部很有创意性的作品,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传统琵琶曲中的一些素材片断,用打击乐的奇妙音色和动感节奏与之融合呼应,时而静谧、时而宣泄、时而儒雅、时而狂烈,很好地体现出了“寂”与“动”的意境,其中打击乐各种特性乐器如通通鼓、邦戈鼓、颤音琴、中国大、小锣、古钹、木鱼、杯子等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色彩变化,而节奏上的舒缓对比和力度上的强弱反差,则给人带来了一种玄妙和深邃的感受,琵琶在这里除采用了传统的弹、挑、扫、抹等技法外,还加上了用纸板捂在品位上演奏的方法,这种能够造出沙哑音色的新技法,为音乐添加了一种激烈的狂噪感。
 
        音乐会的第二首作品是何少英的《打击乐三重奏》,这是一首采用“数列”技法写成的相当现代的作品。三组打击乐共使用了定音鼓(四个)、大军鼓、大锣、组钹、颤音琴、中国套鼓(五个)、碰铃、木鱼(五个)、吊镲、管钟和马林巴(五组)等多种乐器。作品很抽象,按作曲家的提示,乐曲从始至终都是一些数字式的音列变形,且理性化的概念相当突出,但在音乐会上实际听到的音乐却并不显得过分离奇和晦涩,也许这正是由于打击乐器独特的个性所致。这首三重奏给人的印象是丰富、神妙和精彩,三组打击乐器重叠起来的演奏效果很有流动性和层次感,而Coda处的马林巴独奏则显得相当轻柔和安逸。
 
        音乐会的第三首作品是刘长远的《泣—为小提琴、单簧管、颤音琴、马林巴而作》。这是一首颇有意境的乐曲,带有着深深的回味感和激情澎湃的变化,作曲家针对作品曾提示说:乐曲表达的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人的内心所经历的“寂、情、激、泣”四种精神体验,而实际上则是作曲家本人直白心声的吐露。作品一开始,单簧管和颤音琴轮流奏出星星点点的音符,小提琴在高音区奏着特殊效果的滑音,整个引子部分给人以稀稀落落的印象和空洞的冷漠感,很像是借鉴了威伯恩的“点描技法”,而小提琴的滑音也像是采用了微分音的现代手法,音乐体现出了深深的静默气氛和神秘孤寂的情绪,作曲家为这一部分冠名为“寂”,乃是一种“心寂”和“净化”愿望的展示。其后的音乐逐渐展开,单簧管和小提琴不断出现的长音与一些富有个性的快速短音符彼此交融,使音乐逐渐密集和激动起来,小提琴与两件打击乐器默契地配合着,像是四位知情老友在相互倾诉,音乐细腻而冲动,是“情”意的直接体现。接下来出现的是“激"部分,此处,不协和的音响和充满激动感的节奏充斥而来,猛烈的碰撞式音响使音乐在瞬间得到了高度的迸发,此时,四件乐器轮番以膨胀般的激情将音乐带入到作品的高潮。最后部分是“泣”,这部分采用的新技法是小提琴用弓杆演奏,用手掌打弦,单簧管只吹气和用手指打键,马林巴则被蒙上一块布,槌子击打在上面,只发出闷闷的震动声。随着颤音琴轻微的弱音和弦,四件乐器以非常规的音响和问答式的乐句,将悲切、惆怅而又痛苦的情绪发展到极致,人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掩面而泣的悲痛感,整首乐曲结束在一种无限伤感和哀怨的气氛中。
 
        接下来的作品是金湘的《中国书法》。乍一看曲名,人们很难想象一首打击乐曲如何能与中国书法有相连之处,然而对于作曲家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一脉相通的艺术共性和风格上的相似感。这首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运用了打击乐所包含的多种元素,将其节奏、音色和音域等基本手段与线性运动、音块聚散、力度对比等现代技法相结合,在着力表现中国书法韵味和魅力的同时,使得打击乐,特别是中国打击乐艺术本身的韵味和魅力得到了高度的展示与升华。这首乐曲采用的打击乐器很多,三个声部共使用了十五个通通 鼓、三套中国大锣,此外还使用了小木琴、颤音琴、大、中、小吊镲及木鱼、川钹、小铙钹、刮鱼、三角铁、音束等。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法,用音乐的各种技法和打击乐的特性风格,将中国书法大气磅礴的气势、静动相间的儒雅和风回水转的灵巧融于一炉,使人们从听觉上感悟到了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气质和魅力无穷的神韵,从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的目的。
 
        王西麟的《思》是一首为两架马林巴而作的重奏曲。这首乐曲相当优美抒情,单纯质朴的音乐浸透着南国秀丽的情调和悠长的风格,两架马林巴之间流畅的对位显现出了清晰的线条和完美的结构。这首作品的写作风格相当传统,我听后感到乐曲中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种深深的、凝思般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以一种清纯淡雅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更能体现出作者经过阵痛和洗炼而融汇出的深刻内涵。当作品演奏完毕时,王西麟被邀上台与观众见面,我清楚地看到这位老作曲家眼中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此时此刻,我想他的心中除了激动之外,恐怕还有一种难以言传的苦涩和回味。
 
        音乐会的最后一个曲目是华裔美籍作曲家周文中的《谷应—为四位打击乐手而作》,这是一首份量颇重的大型打击乐曲,作于1989年,首演于美国的纽约。作品受中国古代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影响,演奏家要用16种不同的鼓槌演奏皮制、木制、金属制等近百种打击乐器,而且还要在各个乐器的12个不同部位演奏,其各色的风格实在令人好奇。这首作品在创作技法的运用上十分西洋化和现代化,但在创作理念上却遵循着中国古老哲学的思维原则,例如易经的理论、中国书法和中国古琴音乐的艺术观等,都是其创作上的主要依据。为此,作曲家设立了一套从节奏、音域、音色、结构布局等方面统一控制的技法,充分发挥了由中国水墨画所引发的富有诗意的想象,通过动与静、情与趣的有机转换以及打击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使作品用西方音乐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谷应》的乐器配备相当壮观,四个打击乐手要支配百余种乐器,这些乐器包括邦戈鼓、康佳鼓、高音中国排鼓、低音中国排鼓、高音大军鼓、低音军乐鼓、高音行进鼓、通通鼓、高音小军鼓、低音小军鼓、高音吊镲、低音大锣、音乐会响板、木鱼、中国大、小钹、大、小吊镲、吱吱镲、低音大镲、竹钟、牛铃、音束等。全曲的演奏动静相间,情趣相依,跌宕起伏,高潮不断,不愧为一首经典的现代打击乐巨作。
 
        北京箭丽打击乐团是由一批技艺出众的年轻打击乐演奏家组成的团体,成员主要来源于中直各艺术团体和院校。这个打击乐团目前隶属于箭丽打击乐艺术中心,是一个自发性的、朝气蓬勃的优秀团体。在当晚的音乐会上,乐团的演奏家们表现出了娴熟的演奏技艺和成熟的艺术修养。面对着技术艰难、手法新颖的现代打击乐作品,他们以过硬的基本功和专业化的适应能力,出色地完成了音乐会的演奏,其中张景丽、李晶晶、王旭、戴云飞演奏的《碎影》、《谷应》,李晶晶、王旭、倪冉冉演奏的《中国书法》,张景丽、李晶晶演奏的《思》,张景丽、李晶晶、王旭演奏的《打击乐三重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著名小提琴家梁大南与优秀单簧管演奏家吴丹加盟演奏的《泣》,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梁大南的演奏,技术、音乐与经验都十分到位,使人感到非常惬意,而张景丽、王旭在这首作品中与前两位演奏家的配合,也可说是适度得当、默契自然,很受现场观众的欢迎。
 
        纵观这场打击乐音乐会,应该说是整个北京现代音乐节上的一个特殊亮点。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以打击乐为主体的音乐会在常规音乐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广大的观众和音乐爱好者对打击乐艺术还并不十分了解和欣赏。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打击乐艺术,利用一切机会举办打击乐音乐会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打击乐非常适应现代音乐创作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它也应该成为现代作曲家的主要创作对象,本场音乐会上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就是一些好的例证。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打击乐历史的打击乐大国,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赋予了我们继续发展和壮大这项艺术事业的职责及义务,而对于我们所有的专业打击乐艺术家来说,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是发展这项事业最必要的思想准备。按照现在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加强创新、扩大交流,终有一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打击乐艺术强国。
 
----音乐鉴赏     景作人
(转载音乐爱好者 2004年7期)